当前位置: 主页> 诗歌音乐> 文章

赞美史话 | 第194首 《再相会歌》:一首离别诗的意外传奇​

发表于:2025-07-02 09:31    浏览量:73




.

再相会歌:

.

God be with youtillwe meet again:

.

    


经文:

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帖前528



1882年的一个清晨,美国公理会牧师兰金(J.E.Rankin)在华盛顿公理会的书房里,对着信纸上方才写下的“Good-bye”一词陷入沉思。这个由“God be with you”简化而来的日常告别语,在他眼中像颗未被打磨的钻石——藏着主必与你同在的属灵微光。他当即提笔写下第一节诗句:我们暂别,并非永诀,主必与你同在,随后做了个大胆决定:将诗稿抄两份,分别寄给一位成名作曲家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托默(W.G.Tomer),邀请他们谱曲。

这场看似失衡的音乐较量,结果却出人意料。当兰金在教堂琴房对比两份曲谱时,专业作曲家的华丽旋律虽技法精湛,却像隔着玻璃的拥抱;而托默用铅笔涂改过的手稿,以简单的G大调四三拍,弹出了如弟兄握手般的温暖。这位原籍德国、曾参加南北战争的银行柜员,当时正兼职教堂音乐工作,他在谱曲时特意加入故乡巴伐利亚民谣的节奏,让旋律自带挥别时的轻拍感”[2]。兰金后来在《圣诗创作札记》中坦言:真正的离别圣诗,该像耶稣在橄榄山送别门徒时的语气——温柔里带着笃定”[1]

这首由业余组合完成的诗歌,意外成为跨越时空的属灵密码。1890年代,慕迪与桑基将其编入《圣诗与独唱》第494首后,美国西部的牛仔们在驿站分手时会默契地说“494”,英国水手在利物浦港举着赞美诗集指向页码互祝平安,连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也在扬子江轮船上用这句暗语传递信心。音乐学者约翰逊在2022年的研究中指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魔力,源于托默旋律里隐藏的五声音阶基因”——与中国民间送别调的韵律不谋而合,为后来的本土化传唱埋下伏笔[3]

更令人称奇的是作曲者托默的人生轨迹。这位曾被视为无名小卒的小学教师,在谱曲后仍回归银行职员的平凡生活,直到1896年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随手写下的旋律会成为全球教会的离别国歌。正如兰金在1899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所言:最动人的神学,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告别里。”2023年大连北京街基督教堂的古典圣诗赞美会上,这首诗被改编为二胡与诗班的合奏,当主必与你同在的旋律响起时,跨越140年的属灵共鸣,再次印证了其以平凡承载永恒的独特魅力[4]

参考文献

1.兰金.《圣诗创作札记》[M].波士顿:公理会出版社,1902.

2.托默.《我的音乐回忆录》[J].《美国圣诗学刊》,1895(2):45-51.

3.约翰逊.19世纪美国圣诗的跨文化基因》[J].《音乐与神学》,2022(3):121-138.

4.大连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华韵浸润基督教圣诗探索中国化——北京街基督教堂开展中国古典圣诗赞美会活动[EB/OL].(2023-05-31)[2025-07-02].https://mzw.dl.gov.cn/art/2023/5/31/art_8571_2079306.html.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吴奇伟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