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诗16:11
1874 年,美国主日学协会为《生命之道》杂志创刊号筹备献礼,向圣诗歌唱家布利斯(P.P.Bliss)定制一首福音圣诗。这位从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卫理公会平信徒,带着木刻店学徒的粗粝手茧,在芝加哥的小阁楼里完成了词曲创作。两年后,这首诗被慕迪布道团收入圣诗库,从此跟着福音的脚步走遍北美大陆 —— 谁也不会想到,它的作者曾因衣衫褴褛,被一扇传出风琴声的豪宅拒之门外。
布利斯的音乐之路,是用执着与恩典铺就的。10 岁那年,俄亥俄州的寒风中,他被一户人家的风琴声勾住脚步,冒失地推门请求再弹一曲,却因破旧的工装裤被女主人推搡出门。但那旋律像种子落进心田,此后他捡别人丢弃的乐谱自学,在木刻店的刨花堆上哼唱自创曲调。1855 年,17 岁的他将一首处女作寄给作曲家鲁特(George F.Root),附信卑微地请求:"若您觉得尚可,能否赠我一支笛子?我实在无力购买。" 鲁特不仅寄去银笛,更在回信中写道:"天赋从不因贫穷褪色,继续歌唱吧,上帝在听。" 这句鼓励成了他的精神拐杖,后来他靠自学考入纽约音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芝加哥教会教唱诗班时,总爱对学员说:"风琴声不会拒绝真诚的耳朵。"
这位 "工装裤作曲家" 的创作,总带着泥土般的生命力。他的灵感来源千奇百怪:木刻刀划过木板的节奏、布道会上突然亮起的灯盏、病人床头翻开的圣经...... 当牧师讲到约翰福音 3:16"神爱世人" 时,他当场在赞美诗集背面写出《无论谁都可来》的词曲;听到火车汽笛长鸣,竟谱出《归家》的旋律。《生命之道歌》便是他在杂志约稿时,将 "道成肉身" 的神学命题化作 "街头巷尾都能传唱" 的歌谣 —— 正如他所说:"最好的福音诗,该像面包房的香气,能飘进每个穷人的窗户。"1876 年,他在火车失事时为救家人遇难,遗留的二十余首圣诗(《新编赞美诗》收录 7 首)成了跨越世纪的属灵遗产。
这首诗的力量,在无数生死时刻显明。有牧师回忆,曾在重症信徒床前连唱三遍,见证对方在 "生命之道" 的歌声中安然离世;某次布道会突发骚乱,牧师高唱此诗稳住人心的故事,更被收录进《慕迪布道团年鉴》[1]。布利斯用短暂 38 年生命证明:当恩典遇见执着,哪怕是木刻匠的刻刀,也能雕琢出永恒的音符。
参考文献:
1.慕迪布道团. 《19 世纪福音圣诗见证集》[M]. 芝加哥:福音出版公司,1898.
2.琼斯. 《布利斯与美国福音音乐的平民化转向》[J]. 《圣乐研究》, 2019 (2): 56-72.
3.鲁特. 《致布利斯的三十封信》[C]// 美国音乐档案馆编. 《19 世纪作曲家通信集》, 1965.
4.惠特尔. 《与布利斯同行的布道岁月》[M]. 纽约:卫理公会出版社,1880.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