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思澄之声 > 牧心文摘> 文章

《希伯来书》四大之迷探秘

发表于:2016-06-14 14:48    浏览量:3505

《希伯来书》四大之迷探秘
——张效法牧师


《希伯来书》是普通书信中的一卷,但是她带给人的信息却不普通。她是一卷联络《旧约》与《新约》非常密切的书。如果我们要明白《旧约》,又要明白《新约》,并明白《新.旧约》之间的关系,除了这卷书以外,就没有任何一卷书比她更完全,更精细,更准确了。因为《希伯来书》引用《旧约》经文是所有《新约》中最多的,直接引用的有39处53节;间接引用的有219处共270节,共258处323节,而《希伯来书》全书只有13章计303节,其中最长的是第11章计40节,其次是第10章计39节,最短的是第8章计13节。《希伯来书》尤如是《旧约.圣经》的注释书,若要了解《旧约.圣经》,我们就不能不读《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被誉为“新约中的旧约”,“新约中的利未记”,“信仰的盘石”和“第五福音书”,可见本书的属灵地位之重要。

 

一、书名之迷

如果我们读保罗、彼得的书信,书信里一定把收书人的姓名与地点都写得清清楚楚,或给哥林多、或给加拉太、或给以弗所、或给腓立比,无论给什么地方的人他们都交代明白。可是我们把《希伯来书》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作者指出谁是收信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何取名《希伯来书》?因为书信是写给希伯来人,所以称为《希伯来书》。但是,如果此书信真是写给希伯来人,为什么引用《旧约.圣经》却不用希伯来文原文


[1]来引用?反而引用七十士译本[2]的希腊文?大家知道希伯来人的母语是希伯来文,而希腊文是希腊、罗马的语言,什么原因使作者要这样做? [3]那边过来”。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创》14:13节,指亚伯兰(后来改名为亚伯拉罕)被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穿漠越荒,分别归神,跨过伯拉大河来到神指示的“流奶与密之地”?D?D迦南美地,安居乐业,生儿养女。希伯来一词是因亚伯拉罕为区别迦南的不同民族,作自我介绍时用的,他是第一个被迦南人称为希伯来人的人。以后他的后代被称为是希伯来人。约瑟在埃及时被称为是希伯来人(参创29:14,17。40:15,41:12,43:32);后来的以色列人也被称为是希伯来人(参出1:15,2:6-13,3:18)。希伯来人成为以色列人或犹太人的代名词。《希伯来书》的确是写给第一世纪的犹太人,由于犹太人在公元前3-4世纪被虏于希腊帝国,后又亡于罗马帝国,他们一直是亡国奴,而且一定讲希腊语言,几代人之后,到公元一世纪左右,他们中间会讲希伯来母语的犹太人已经不多,所以当《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劝勉他们时,引用《旧约》时只能用被翻译成希腊语的七十士译本。[1] 希伯来文原文是希伯来人的母语。[2] 七十士译本即亚历山大七十二个圣经学者把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的《圣经》。[3] 伯拉大河即幼发拉底河。.

要明白这其中的原由,我们得从希伯来一词讲起。“希伯来”之意为“渡河的人”,即“从大河?D?D伯拉大河

本书以此命名,表明书中信息也有过河之意。这一点可以被凡认真读过《希伯来书》的人所肯定。《希伯来书》是新旧两约的桥梁,讲述《旧约》的预表如何转到《新约》的实体,《旧约》的律法如何过度到《新约》的恩典,使新旧两约有机的连接起来,充分显示“新约在旧约里藏,旧约在新约里彰”的奇妙,也表示基督徒离开撒但黑暗之国,进入神的光明国度;基督徒离开亚当的旧造,进入基督的新造。《希伯来书》使两约融合在一起,使人从《旧约》的眼光转到《新约》的眼光,一切都变成新的了。

 

二、作者之迷

《希伯来书》是普通书信中的第一封书信,过去它被归在保罗书信里,全名是“使徒保罗致希伯来人书”,意思是写给希伯来基督徒的一封信。但是目前大部分《圣经》学者都认为它不是保罗写的。

《希伯来书》与其它书信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作者的签名,其它书信如《罗马书》,《哥林多书》,《歌罗西书》,《以弗所书》或《彼得书信》,《雅各书》等都有作者的签名?D?D“基督的仆人保罗”,“基督的仆人彼得”,“基督的仆人雅各”等。但《希伯来书》没有作者的签名,虽在历史上有很多《圣经》学者推论过保罗,巴拿巴,亚波罗,百基拉甚至司提反,但由于论据不足,一一推翻,没人知道,我们只能从内心深处说:既然主不要我们知道,我们就不必猜测,要我们知道的,这书是神的启示,是圣灵的默示,是一卷伟大的书信,从这卷书信的真理里建立信仰就可以了。

正如神学家奥利金说:“事实上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只有神知道”。耶柔米说:“希伯来书的作者无论是谁都好。因为神有意将写书的作者隐藏起来,叫人只见希伯来书中的基督,天上的大祭司,完全的耶稣,而不见任何一人。”“圣灵既然要隐藏作者的姓名,自必有其用意;因为像这样一卷专门高举耶稣基督的书信,无论作者如何的受人敬重,在此他隐藏了自己的姓名,实在也是十分合宜的事。”

虽然《希伯来书》没有署名是谁写的,但从书的内容看,我们可以稍作了解,注意以下特点:

1、他没有亲自跟随过耶稣基督。在2:3-4节里作者自己说:“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这里,作者称那些听见主讲过救恩的人为“他们”,由此可见,他并未把自己包括在内。

2、他熟悉《旧约》和祭司礼仪。《希伯来书》有很多地方引用《旧约》经文,显明作者熟悉《旧约》。他不但知道祭司是如何进入圣所的帐幕事奉,而且他还知道帐幕内摆设的是那些圣物(9:1-7),并以此来论证耶稣的祭司职任。

3、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据懂原文的老师说:《希伯来书》的文体要比其它《新约》经卷更接近古典希腊文,这显示出作者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4、他是提摩太的好朋友。因为在13:23节提到“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被释放了”。

总之:作者写名字也好,不写名字也好,都有神的特别安排。有人说写名字不属灵,不写名字属灵,不能这样说,保罗,彼得写书信都写名字,也很属灵;当然《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是属灵的,因为这卷书信从内容看,完全是出于神的启示,与一般人写书信不具名字的性质是完全两样的。

 

三、读者之迷

《希伯来书》中的奥秘是一般书信中所没有的,第一是著书的作者不知道是谁。第二是著书的读者不知道是谁,有书信的内容却没有收信的读者,这是超出常理的做法。从本书的内容来看,收信人肯定是犹太基督徒,因为作者屡屡警告他们不要回到犹太教的祭祀礼仪中去,而且他们对很多真理认识不清,他们是一些:

1、虽信主但灵性并不长进的人(5:11-12);

2、虽信主但心灵没有安息的人(3:7-4:12);

3、虽信主但高举麦基洗德的人(1:4-2:4,5:10,7:1-10);

4、虽信主但不明救赎真理的人(9:11-10:20);

5、虽信主但敬拜缺乏真诚的人(10:22-23);

6、虽信主但经常不肯聚会的人(10:25);

7、虽信主但不明管教意义的人(12:3-13)。

8、虽信主但一受苦想退教的人(12:32-34)

作者劝勉这些犹太基督徒,虽然当时的教会被视为非法宗教,而面临大灾难的考验,也不要回到旧教,逃避逼迫,停止聚会(参来10:25)。就如旷野背叛,不信真神的祖先,无法安息(参来3:-4:),是将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参来6:6),结局是焚烧(参来6:8)。

作者证实基督是超越先知、天使、摩西的启示传递者,基督自己就是神的启示,就是神自己。基督是大祭司,拥有真实的人性,他凡事受过试探,能体恤人的痛苦。所以,不要为逃避苦难而害怕死亡,作生命的奴隶。因为人不能只是“活着”,人还需要有“意义”。基督是祭物,他一次献上永远献上,成为我们永远得救的根源,是人、神之间一条又真又活的路。作者又写出大量的信心伟人,提出他们不论在何种环境,都是信心坚定,坚持到底(11:-12:)。

 

四、时地之迷

《希伯来书》到底是在哪里写的?作者又是在什么时候写的?书中没有提到,没有答案。

神为什么不提写书的作者,收信的读者,写书的时间和地点?为的是让这本《希伯来书》成为一本超越时空,却在时空中继续引导历史、引导信徒的一本书;是一本非常奇妙、充满恩典和大能的书。

《希伯来书》作为《圣经》的正典,被人第一次正式引用是在公元94年的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an),而活到第一世纪九十年代的使徒只有约翰一人,而他也没有反对。由此可见,写这书的人肯定是教会中很有威望的人,而且《希伯来书》中根本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圣殿被罗马将军烧毁的事,而这事是发生在公元70年。应验了主耶稣对圣殿的预言,“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太24:2)。公元70年,提多将军火烧耶路撒冷城,他们突然发现在石缝中有金子流出来,就把每一块石头都翻了过遍,却在无意间应验了耶稣的话。这么大的事,《希伯来书》只字未提,可见此书是写在公元70年之前;但是也有人认为是公元64年之前。

笔者倾向公元70年前,即圣殿被毁以前的一段时间,因为从尼录到豆米仙期间,有一段时期教会没有受逼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提摩太被释放和意大利人来到”的祥和气氛。罗马大火发生在公元64年7月19-24日,到了当年的10月尼录为逃避放火的责任,嫁祸给基督徒,并宣布基督教为非法宗教以遮人耳目。这时一些犹太基督徒为避免灾祸,就要恢复犹太教信仰,及各种祭祀仪式,他们躲在犹太教的“树下”“荀且偷生”,不再努力达到“完全”的地步,于是作者便写信警戒、提醒他们(2:1-4),劝慰催促他们(13:22),信心坚固他们(12:1-13)。如果一定要给《希伯来书》定个著述时间,大概是公元60-70年比较合理。那时提摩太仍然活着,书中也论及圣殿的各种礼节仍存在,可见当时罗马军兵尚未攻占圣城。

之于著书地点亦是隐晦不明。按13:23节“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一语推测,作者当时可能在义大利某处,但该句亦可解为当时与作者在一起的有一群从义大利来的信徒,他们趁作者致信给“希伯来教会”之便顺带问安。但是13:23节却提及“提摩太经已释放”,故最合适给他暂时憩息之处乃是他以前牧养教会之所在地以弗所,而这处亦正是很多“从义大利来的人”之云集居住之地。写书的地点由于作者无法确定而地点也无法确定。
 

 

--------------------------------------------------------------------------------


[1] 希伯来文原文是希伯来人的母语。

[2] 七十士译本即亚历山大七十二个圣经学者把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的《圣经》。

[3] 伯拉大河即幼发拉底河。